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比红儿 其一 唐末 · 罗虬
 押先韵
比红者,为雕阴官妓杜红儿作也。美貌年少,机智慧悟,不与群辈妓女等。余知红者,乃择古之美色灼然于史传三数十辈,优劣于章句间,遂题比红诗。(案:广明中李孝恭从事,籍中有善歌者杜红儿令之歌,赠以䌽。孝恭红儿副戎所盼,不令受。怒,手刃红儿,既而追其冤,作〈比红诗〉。)
引用典故:尺五天
姓字看侵尺五天,芳菲(一作名)占断百花鲜
马嵬好笑当时事,虚赚明皇蜀川
齐公长老卧云轩二首 其二 北宋 · 郭祥正
七言绝句 押豪韵
安详禅定悟尘劳,放去收来没一毫。
门掩白云聊昼卧,世间言说付儿曹。
普照千僧海会堂记 宋末元初 · 牟巘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三三、《陵阳先生集》卷一○
三代盛时,礼乐制度、学校伦教,修设明备,外物莫干其藩,厥后寖衰以微。
东汉明帝时竺法兰摩腾首负《四十二章经》至白马寺,符丈六金身之梦,上所崇信,趋者澜倒,诸人先生徒持空言以抗,曾莫之止,日蔓月滋。
唐会昌五年以前,不啻二十七万馀僧,宋天禧以后,不啻三十九万,何其盛也!
一盛一衰,相与消长,势使之然。
伊川程子尝游觉海惠林精舍,见众衲方食,忽叹曰:「三代威仪,尽在是矣」。
彼其拜则膜拜,衣则条衣,非可比而同之三代,程子之言顾若是,何欤?
礼失必求之野,或者观其会而得其意欤?
方其于于而来,脱斐屦而升,临席而坐,不语而食,蔬食菜羹,必祭如,必斋如,雍容可观,古意犹有存焉者,故程子有慨于衷,不觉喟然而叹欤?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其目繁多,要不必尽同,亦取其意之存乎古者而已。
它可类推,特未知佛氏所谓三千威仪、八百细行,同乎否乎。
松江普照寺有千僧堂,自唐乾元
宋淳祐丙戌,由回禄之厄,无复旧观。
崇教六师祖祥之所建、潼川北涧之所建者,又悉为瓦砾之场。
至元丙子,万户沙侯来镇是邑,与慧悟教大师某相为倡率,首创钟楼、库堂、西庑,而千僧堂未遑暇也。
又四年己卯,里人赵架阁施所居堂为之。
因陋就简,意未称,临化之际,专以此事属其后人。
于是徒弟通辨大师,其铢积寸累,且募檀施。
大德癸卯,于旧址重建其堂,完明周密,风日不到,设坐备物,使僧众得以如法而住,翻诵经帙,下自己功夫。
出则听说法,申祝赞,功德无量。
因来求文以记。
逆施之人,当去未去,视彼临化洒脱明了、一办大事者为何如?
且强立文字,以传久远,海会之丛林有具眼者,不得献笑乎?
重说偈言曰:
盛哉海会,千僧之堂。
是为普照,选佛之场。
其有禅客白丹霞说。
若去选官,不如选佛。
霞问选佛,当在何所?
选佛之堂,江西马祖
万中选千,千中选百。
于百之中,又选其一。
愈选愈少,其义伊何?
人以为少,我犹曰多。
有知此堂,愿发所造。
窗几静深,床坐完好。
有疏簟,有重席。
摄衣而起,振履而出。
千僧齐唱,一口百声。
千口万声,清彻朗朗。
有大导师,默然晏坐。
狮子吼,唤醒悯惰。
闻者震越,得大警悟。
须臾之顷,万善咸具。
凡诸佛子,皆得度已。
稽首首照,朝夕弹指。
大唐西域记赞 唐 · 释辨机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七
大矣哉法王之应世也。
灵化潜运。
神道虚通。
尽形识于沙界。
绝起谢于尘劫。
形识虽尽。
应□生而不生。
起谢虽绝。
示寂灭而无灭。
岂实迦维降神。
娑罗潜化而已。
固知应物效灵。
感缘垂迹。
嗣种刹利。
绍允释迦
继域中之尊。
擅方外之道。
于是舍金轮而临制法界。
摛玉毫而光抚含生。
道洽十方。
智周万物。
虽出希夷之外。
将庇视听之中。
三转法轮于大千。
一音振辩于偫有。
八万门之区别。
十二部之综要。
是以声教之所沾被。
驰骛福林。
风轨之所鼓扇。
载驱寿域。
圣贤之业盛矣。
天人之义备矣。
然后忘动寂于坚固之林。
遗去来于幻化之境。
莫继乎有待。
匪遂乎无物。
尊者迦叶。
妙选应真。
将报佛恩。
集斯法宝。
四念总其源流。
三藏括其枢要。
虽部执兹兴。
而大宝斯在。
粤自降生。
洎乎潜化。
圣迹千变。
神瑞万殊。
不尽之灵逾显。
无为之教弥新。
备存经诰。
详著记传。
然尚偫言糺纷。
异议舛驰
原始要终。
罕能正说。
此指事之实录。
尚众论之若斯。
况正法幽元。
至理冲邈。
研覆奥旨。
文多阙焉。
是以前修令德。
继轨译经之学。
后进英彦。
踵武缺之文。
大义郁而未彰。
微言阙而无问。
法教流渐。
多历年所。
始自炎汉。
迄于圣代。
传译盛业。
流美联晖。
元道未摅。
真宗犹昧。
匪圣教之行藏。
固王化之由致。
我大唐临训天下。
作孚海外。
考圣人之遗则。
正先王之旧典。
阐兹像教。
郁为大训。
道不虚行。
宏在明德。
遂使三乘奥义。
郁于千载之下。
十方遗灵。
闷于万里之外。
神道无方。
圣教有寄。
待缘斯显。
其言信矣。
夫元奘法师者。
疏清流于雷泽
派洪源于妫川
体上德之祯祥。
蕴中和之淳粹。
履道合德。
居贞葺行。
福树曩因。
命偶昌运。
拔迹俗尘。
閒居学肆。
奉先师之雅训。
仰前哲之令德。
负笈从学。
游方请业。
周流燕赵之地。
历览鲁卫之邦。
三河而入秦中
步三蜀而扺吴会
达学髦彦。
遍效请益之勤。
冠世英贤。
屡申求法之志。
侧闻馀论。
考厥众谋。
竞党专门之义。
俱嫉异道之学。
情发讨源。
志存详考。
属四海之有截。
会八表之无虞。
贞观三年仲秋朔旦
褰裳遵路
杖锡遐征。
皇化而问道。
乘冥祐而孤游。
出铁门石门之阨。
踰凌山雪山之险。
骤移灰管。
达于印度
宣国风于殊俗。
喻大化于异域。
亲承梵学。
询谋哲人。
宿疑则览文明发
奥旨则博问高才。
启灵府而究理。
廓神衷而体道。
闻所未闻。
得所未得。
道场之益友。
诚法门之匠人者也。
是知道风昭著。
德行高明。
学蕴三冬。
声驰万里。
印度学人。
咸仰盛德。
既曰经笥。
亦称法将
小乘学徒。
号木乂提婆唐言解脱天)
大乘法众。
号摩诃耶那提婆唐言大乘天)
斯乃高其德而传徽号。
敬其人而议嘉名。
至若三轮奥义。
三请微言。
深究源流。
妙穷枝叶。
焕然慧悟
怡然理顺。
质疑之义。
详诸别录。
既而精义通元。
清风载扇。
学已博矣。
德已盛矣。
于是乎历览山川。
徘徊郊邑。
出茅城而入鹿苑
游杖林而憩鸡园。
回眺迦维之国。
流目拘尸之城。
降生故基。
与川原而膴膴
潜灵旧址。
对郊阜而芒芒。
览神迹而增怀。
仰元风而永叹。
匪唯麦秀悲殷。
离悯周而已。
是用详释迦之故事。
印度之茂实。
颇采风壤。
存记异说。
岁月遄迈。
寒暑屡迁。
有怀乐土。
无忘返迹。
请得如来肉舍利一百五十粒。
金佛像一躯。
通光座高尺有六寸。
拟摩揭陀国前正觉山龙窟影像。
金佛像一躯。
通光座高三尺三寸。
婆罗痆斯国鹿野苑初转法轮像。
刻檀佛像一躯。
通光座高尺有五寸。
拟憍赏弥国出爱王思慕如来。
刻檀佛像一躯。
通光座高二尺九寸。
劫比他国如来自天宫降履宝阶像。
银佛像一躯。
通光座高四尺。
拟摩揭陀国鹫峰山说法华等经像。
金佛像一躯。
通光座高三尺五寸。
那揭曷国伏毒龙所留影像。
刻檀佛像一躯。
通光座高尺有三寸。
拟吠舍釐国巡城行化像。
大乘经二百二十四部。
大乘论一百九十二部。
上座部经律论一十四部。
大众部经律论一十五部。
三弥底部经律论一十五部。
弥沙塞部经律论二十二部。
迦叶臂耶部经律论一十七部。
法密部经律论四十二部。
说一切有部经律论六十七部。
因论三十六部。
声论一十三部。
凡五百二十夹。
总六百五十七部。
将宏至教。
越践畏途。
薄言旋轫。
载驰归驾。
出舍卫之故国。
背伽耶之旧郊。
葱岭之危隥。
越沙碛之险路。
十九年春正月
达于京邑
谒帝雒阳
肃承明诏。
载令宣译。
爰召学人。
共成胜业。
法云再荫。
慧日重明。
黄图流鹫山之化。
赤县演龙宫之教。
像运之兴。
斯为盛矣。
法师妙穷梵学。
式赞深经。
览文如已。
转音犹响。
敬顺圣旨。
不加文饰。
方言不通。
梵语无译。
务存陶冶。
取正典谟。
推而考之。
恐乖实矣。
有缙绅先生
动色相趋。
俨然而进曰。
印度之为国也。
灵圣之所降集。
贤懿之所挺生。
书称天书。
语为天语。
文辞婉密。
音韵循环。
或一言贯多义。
或一义综多言。
声有抑扬。
调裁清浊。
梵文深致。
译寄明人。
经旨冲元。
义资盛德。
若其裁以笔削。
调以宫商。
实所未安。
诚非谠论。
传经深旨。
务从易晓。
苟不违本。
斯则为善。
文过则艳。
质胜则野。
谠而不文。
辩而不质。
则可无大过矣。
始可与言译也。
李老曰。
美言者则不信。
信言者则不美。
韩子曰。
理正者直其言。
言饰者昧其理。
是知垂训范物。
义本元同。
庶袪蒙滞。
将存利善。
违本从文。
所害滋甚。
率由旧章。
法王之至诚也。
缁素佥曰。
渝乎斯言谠矣。
孔子在位。
听讼文辞。
有与人共者。
弗独有也。
至于修春秋。
笔则笔。
削则削。
游夏之徒。
孔门文学
尝不能赞一辞焉。
法师译经
亦犹是也。
童寿逍遥之集文。
住生肇融睿之笔削。
况乎刓方为圆之世。
斲彫从朴之时。
其可增损圣旨。
绮藻经文者欤。
辨机远承轻举之允。
少怀高蹈之节。
年方志学。
抽簪革服。
为大总持寺萨婆多部道岳法师弟子。
虽遇匠石。
朽木难彫。
幸入法流。
脂膏不润。
徒饱食而终日。
诚面墙而卒岁。
幸藉时来。
属斯嘉会
负燕雀之资。
厕鹓鸿之末。
爰命庸才。
撰斯方志。
博古。
文无丽藻。
磨钝励朽。
力疲曳蹇。
恭承志记。
论次其文。
尚书给笔札而撰录焉。
浅智能。
多所阙漏。
或有盈辞。
尚无刊落。
司马子长
良史之才也。
太史公书。
仍父子继业。
或名而不字
或县而不郡。
故曰一人之精。
繁文重。
盖不暇也。
其况下愚之智。
而能详备哉。
若其风土习俗之差。
封疆物产之记。
性智区品。
炎凉节候。
则备写优薄。
审存根实。
至于胡戎姓氏。
颇称其国。
印度风化。
清浊偫分。
略书梗概。
备如前序。
宾仪嘉礼。
户口胜兵。
染衣之士。
非所详记。
然佛以神道接物。
灵化垂训。
故曰神道洞元。
则理绝人区。
灵化幽显。
则事出天外。
是以诸佛降祥之域。
先圣流美之墟。
略举遗灵。
粗申记注。
境路盘纡。
疆埸回互。
行次即书。
不在编比。
故诸印度
无分境壤
散书国末。
略指封域。
书行者亲游践也。
举至者传闻记也。
或直书其事。
或曲畅其文。
优而柔之。
推而述之。
务从实录。
进呈皇极。
二十年秋七月
绝笔杀青。
文成油素。
尘黩圣鉴。
讵称天规。
然则冒远穷遐。
实资朝化。
怀奇纂异。
诚赖皇灵。
逐日八荒。
匪专夸父之力。
凿空千里。
徒闻博圣望之功。
鹫山徙于中州
鹿苑掩于外囿。
想千载于目击。
览万里若躬游。
夐古之所不闻。
前载之所未记。
至德焘覆。
殊俗来王。
淳风遐扇。
幽荒无外。
庶斯地志。
补阙山经。
左史之书事。
备职方之遍举。
唐慧悟大禅师墓志铭 五代至宋初 · 徐铉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徐公文集》卷三○、乾隆《鼓山志》卷九
士有佩服圣道,阐扬师训,进不累于轩冕,退不滞于丘樊,务勤身于济众,不养高以绝俗,其唯仁人矣。
大禅师名冲煦字大明姓和氏
昔者,帝尧光宅天下,我祖世掌天官,保姓受氏,冠冕百代。
在汉则调鼎之重,在晋则专车之贤。
末叶湮沉,徙居固始
先君从郡豪王氏南据闽方,今为晋安人也。
大禅师生禀异气,幼挺玄机,年十有五,诣鼓山兴圣国师出家,即具戒品。
博览经史,雅好文词,郡多俊秀,咸见推仰。
證无为之理,演不言之教,绰为先达,端然妙门。
居城北之升山
于时王氏衰沦,乱臣专恣,淫刑飞语,虐及善人,大禅师杖策去之,适临川郡
中书令宋公齐丘作镇南楚,颇尚空玄,闻师之来,远加延纳。
言意不合,拂衣而行。
下至池阳郡守王公继勋,乡国之旧,宾礼甚渥。
时季唐二叶,像教方兴,嗣君闻其名,召与之语,移晷而罢,眷瞩殊优。
命居光睦禅院,复迁长庆道场,俾与储贰游处,实羽翼也。
后主即位,恩旨加隆,特赐法智禅师之号。
庐山开先禅院者,嗣君所创,真容在焉,命大禅师居之,精严修奉之仪,以申罔极之感。
居数年,召还建康,止报恩禅院,加号慧悟大禅师,名其所化曰智度堂。
精庐栉比,选胜而处,礼秩之数,有逾于前。
出则居奉先道场,入则居净德内寺。
开宝七载夏六月寝疾,旬馀,乃集大众,与论生死之理。
十九日清旦,上疏告辞,后主遣使问之,至则化矣。
享年五十有九,住法四十四年。
其月二十五日,从西域之礼,收灵骨葬于钟山之阳。
礼物官给,中使监护。
至某年月日,弟子省才迁于庐山某所,遵理也。
大禅师风骨秀整,机神颖悟,博该众艺,综以玄谈,王公大人咸所钦尚。
非学释氏者,不能言其道业,徒以倾盖之分,久要不忘,今京师复与才公胥会。
才公以文艺精敏,见重于时,永惟严师之义,愿刊不朽之迹。
嘉其伟志,为作斯铭。
铭曰:
慧悟禅师,释雄之奇。
有文饰己,有道膺时。
生延世宠,没有遗思。
归舟翩翩,九江之湄。
炉峰胜境,莲社馀基。
门人禀训,迁神于兹。
衰翁怀旧,勒铭志之。
无绝,高深与期。
游虎邱 明 · 伊乘
 押词韵第十七部 出处:御选明诗卷二十二
舟行山在眼,到门山忽失。
去郭仅七里,攀磴穷百尺。
岩姿互明晦,潭影杳深黑。
步倦暂憩,醉眠草堪席。
不逢试剑人,犹睹试剑石
台殿半空起,鸡犬下方隔。
经声杂梵呗,禅定悟空寂。
晋唐历劫多,刘白不世出。
阒剧固殊调,登览各有适。
重来预作期,昨游宛然忆。
了性未有因,寓形何苦役。
依此憺忘归,于焉永终日。
悉昙颂 其七 佛说楞伽经禅门悉谈章八首 唐 · 释寰中
 押词韵第四部 出处:敦煌歌辞总编卷三
普路喻。普路喻。
第七圆明大慧悟。四门百八离名数。
生灭妙有悬通度。三界大师实难遇。
生死涅盘不留住。爱河逆上不合渡。
即心非心魔自去。去底利去。
鲁留卢楼普路喻。诸佛弟子常觉悟。
一念净心无染污。一切魔军自然去。
闾闾屡。专注。
娑诃耶。大悟
按:敦煌歌辞总编卷三(○四七四)
杨大章花卉二十四种 其八 紫荆乾隆丙戌 清 · 弘历
七言绝句 押真韵 出处:御制诗三集卷五十八
碎英累累簇周身,色与閒庭判断
却合葩经注常棣,为(去声)京兆悟田真